在这块土地上传承了几千年的风水文化,传到了几千年后的今天居然冒出了一个是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问题?看到这样充满娱乐精神的文化新闻,我们有三点感慨:第一,这应该不是历史问题,而是现实问题;第二,这也不是风水的问题,而是专家的问题;第三,这可能也不是专家的问题,而是官家的问题。[网友留言]
什么是风水?简单地说,就是观风勘水。我们的老祖宗发现适宜人居的风水宝地,一定是有好风好水之地。即通风好、水质好的地段。即体察自然山水的起落分布,精心选择人居环境,用以指导布局营建城邑、住宅、陵墓等。所谓风水学,一言以蔽之,就是研究人、建筑与自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一门经验科学。风水是中国人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累积。
生存经验与生命智慧,并上升为一种有关人居选择与改进的艺术与方术的糅合物。风水之学,理论源头在周易、黄老。在古代,一般有点文化的人都会懂点风水。我国民间很早就有“学《易》者不为宰相,便为卜医”的说法。古代的智慧型的明星知识分子例如诸葛亮、刘伯温等,都是既官拜宰相,又通晓堪舆(风水)的一代高人。
其实,在西方也有类似的记载。比如有史料显示,在古代欧洲,人们在建造一座城堡或城镇之前,先派专人带牛群或羊群到选址地区进行放牧一年左右。然后再请兽医把牛群或羊群宰杀掉,检查其内脏有无病变,如果没有就被选中,反之,则放弃。这样的选址方法,在中国风水学中就是勘地勘水。即仔细勘察土地有无有害元素,水质有没有问题。
在中国古代,帝王们在都城、宫殿、陵址等的修建中,都利用风水学来制定最佳的解决方案。比如大家熟悉的明成祖朱棣,他和明太祖朱元璋一样酷爱道教,他即位后做了两件中国文化史上的大事:一件是迁都北京,北建紫禁城——人间皇城;另一件是封岳武当,南修紫霄宫——天上清都。
无论是今日北京的故宫,还是武当山的群殿,都是“天有时,地有气,材其美,巧其工”,负阴抱阳、道法自然的中国传统古建筑神品。用风水学指导而营建的中国古建筑、住宅庭院,一般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多籍地形起伏,而往平面发展,不求其与天争高、力敌自然,而是如水性一样自由处下,投入自然,顺其自然,天人和谐。不光故宫、紫霄宫如是,北方的四合院也如是,江南的苏州园林也如是。
同济大学建筑学院的张振山教授曾把中国传统风水学的今日应用归纳成三大基本原则,六条操作纲领。
三大基本原则是:“天地人合一”,“五行相生克”以及“阴阳取平衡”。
六条操作纲领为:
一、首先选择相对有利的大环境。堪舆风水四神兽的格局就是精准地绘制了一幅理想人居地图:城镇居中,左青龙方要有水,右白虎方要有路,前朱雀方地要广,后玄武方要背倚山。
二、房屋朝向要迎纳阳光。
三、房屋的整体与局部要和谐。
四、房屋基址要选在有“生气”的地方,要顺承生气,避开邪气。
五、房屋布局、结构,要美观实用。一幢好的房子,要做到“四有”:有柔和的阳光,舒适的通风,方正的房形,合理的布局。
六、平衡和谐的室内外环境,有树木花草,生机嫣然。
文化部的高官还在谈风水能不能入非遗的伪问题。而美国人吉米·芭蕾特却在多年修习中国风水学之后写了一本还原中国风水的趣味著作《Feng Shui Your Life》(让风水指导你的生活)。她认为中国的风水就像印度的瑜伽一样,是植根于丰富的文化传统之中的。她说, 在汉字里,“风水”代表了风(wind)和水(water),象征着人在周遭环境中寻找的一种温和的能量流。风水正是通过实用的方法来为你所处的环境增添积极的能量,同时也增添美感和快乐。在她的这本书中,她用“积极”(Positive)和“消极”(Negative)来代替了中国古文中的“吉、凶、冲、煞”。
东晋名将陶侃(他也是我国大诗人陶渊明的曾祖父)年轻时贫寒,想找个好地方埋葬亲人,恰好在野外遇到一位须眉皆白的老人。
老人说前面山岗下卧着一条牛的那块凹地,是难得的阴宅宝地。陶侃遵照老人的指示,在该处安葬好了亲人,心理感觉也变好,后来果然官运亨通。这个故事大致还是可信的。因为,牛天生会选择通风向阳、土质细润的地方,作为休憩之地。这样风和水以及地气的最佳交汇之处,自然是风水宝地。
拉拉杂杂这么多,小结一下。风水在这块土地上传承、发展了几千年,影响和塑造着中国人的精神和特质。风水甚至还流传到了海外,其影响无远弗届,风水对于中国人而言,早已是其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比如“一运二命三风水”之说在中国几乎人人耳熟能详。风水在不在官家的非遗国家级名录上落户,并不能改变其在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中不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质。从这个角度来看,文化部的高官谈风水能不能入非遗,的确是个伪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