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故里在哪里”的争论引发了最新一轮的“故里之争”,从“三皇五帝”到李白赵云,你永远也不知道下一个被“调查”的祖宗是谁。这是个有趣的现象:我们在城市拆迁中毫不犹豫的铲平一个个颇具历史文化价值的名人故居的同时,却在追寻“名人故里”上投入了前所未有的精力,这背后的“动机理性”不必赘言。
难道我们永远把发展经济的希望,都寄托在对祖宗“故里”或者祖宗的坟墓上?中国发展的钥匙在创新、在未来。说到“未来”,“未来”是什么样子的?即将在中国上海举行的世博会给我们打开了一扇窗……[网友留言]
世博会的本质有两个关键词“未来”和“科技”,众多参展国家,特别是大国强国均是力图通过世博的平台,面向未来,展示科技。所谓“面向未来”,就是传递各自国家战略的前瞻性,是对各自国家未来发展的战略性的描述,让世界看到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让他国看到自己的未来路径,让历史看到现实的竞争和超越。所谓“展示科技”,并不是展示已经被淘汰和落后的机器设备,而是寄托着国家战略前瞻性的,具有长远发展效能的战略性的技术设备。
在英国举行的首届世博会上,英国展示了大功率蒸汽机、轨道蒸汽牵引机、高速汽轮船等,这些都是工业革命的“发动机”。在没有世界大战和全球自然灾害的前提下,各大国在世博的展示,都是自身国家整体发展的预期目标,世博的历史,就是大国兴衰的历史,世博二百年,就是人类历史巨变的200年。
世博会在上海举行,世界都希望看到中国发展的未来,中国国家战略的前瞻性的宣示,在基于中国国家战略的可预期的目标。当代中国的未来发展究竟是什么方向?当代中国现实的活力和创新力是什么?当代中国给世界提供了怎样一个逻辑和路径,让世界对中国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令世界惊讶的是,世博中国,向着传统飞速地追寻,向着过去纵情翱翔,5000年大纵深的历史,打通了现在和过去,世界灿烂向前,中国华丽向后,只是,人们要问:未来在哪里?
是的,世博中国馆集中展示了中国传统文明,当这张“中国传统牌”打出之后,我们发现,中国馆和美国馆、德国馆、日本馆何其不同!当世界在追逐未来的时候,我们在追思着过去;当世界对未来发展充满创新和激情的时候,我们在文化废墟中回归文明传承的起点。
世博会的平台上,世界为何恣情向前,我们为何盛装向后?我们的馆称得上过去时的“最辉煌”,其他的馆称得上将来时的 “辉煌”,都不是现实,但其中的巨大落差依然让人们叹为观止!
其实,盛装向后,有着极其深刻的原因,历着史无前例的重建,中国在经历着阵痛连连的人文回归,中国人在追寻自我的人文家园,痛苦也好,荒谬也好,尘乱也好,凋零也好,春节该怎么度过?清明节该怎么度过?中秋节的习俗都有哪些……中华文明5000年,当代中国人竟然要一个一个节日的重新学习,一个一个习俗的重新模仿,当代中国当然需要价值观的重建和回归。我们今天的文化回归是积极的,是还债,还历史的欠债。
中国应该先找到自己的文化认同,树立起坚定的国家核心价值观。世博是未来的,也是科技的,当我们建立起这个逻辑的时候,本身就是一次文化的反思和追索。30年来,中国不是没有实力举办世博,而是我们缺乏足够全球化的视野,缺乏共荣共存的胸怀,硬实力不够 “硬”,软实力不够“软”。
没有比世博更好的平台,可以看到中国和世界的“未来差距”,可以看到中国和世界的“文化落差”。科技和文化不能分割,创新和传承不可撕裂,世博是人类文明伟大的平台,更看重未来和科技,更根基于文化的多样和创新,当我们勇于展现未来的中国——对文明的追寻和回归,也许是一种逆向的互动,但同样是激情豪迈,喧哗壮观。
在世博平台上,彰显的中国和世界的未来差距、科技差距、软势力差距,硬实力差距,必定会引发中国社会深层次的民族之痛,知耻而后勇,中国回归之梦,忍不住世博未来之痛,这种民族之痛应该更加猛烈,更加深刻,痛出中国文化的“后世博时代”! [本期策划顾问:裴钰]
美国馆
英国馆
日本馆
中国馆
在世俗的消费话语体系中,“换妻”、“聚众淫乱”的文字组合足够吸引眼球,然而更值得关注的是“聚众淫乱罪”背后的逻辑与常识。
青海地震发生后,当他们面对地震灾区流离失所的人民,失去亲人的同胞,都有一种无力感:应该如何帮助他们?